蝴蝶兰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黄智锋追寻家乡的一片绿
TUhjnbcbe - 2022/6/17 16:10:00

树人学馆快乐阅读创意写作

—————————————————

树人学馆致力于青少年创意写作、阅读推广,专业、精致、纯美。
  花乡陈村,名副其实,庭前院后,天台楼顶,绿化盆栽,无处不在。我出生于上世纪的70年代,当时的陈村已经是远近驰名的盆桔种植集散地。基本上每户家里都种上了花草,不管是专业花农,还是城镇职工,家中的花草成为了一种必备品。进入80年代,伴随着改革春风的吹拂,在一代伟人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口号引领下,陈村的弼教乡出了国内首名以种植花草盆栽起家的“万元户”。当时,上一代的国家领导人、国内*要、国外友人,以及蜂拥而来的传媒记者,都慕名来到小小的村庄,目睹养花“万元户”的风采。从此,花乡陈村更是名声大噪,驰名远近,因此也拉开了“陈村迎春花市”的序幕。
  陈村的“十里花街”据说是全国最大的迎春花市,在广珠公路(即现在的白陈路段)的锦龙路段两旁一直延伸到五斗口大桥下,从腊月初开始到除夕夜二十多天中,道路两旁摆满了近千档的年宵花果,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寒风细雨,都阻挡不了前来观赏和采购顾客的热情。当时的桔农全家出动,年轻人负责搬运,长辈和儿童负责看档卖货,好不热闹。这是桔农一年中最忙的日子,也是最开心的日子,一年的汗水一年的劳作,换来的就是这收获的季节。立春开始嫁接桔苗,初夏进行移植下盆,暑天需要施肥淋水,秋天实行摘花剪枝,寒冬又要防霜避雨,春节正是他们得到回报的时候。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不知从何年开始,春节在家中摆放年桔和年花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金*的朱砂桔、清香的水仙花、翠绿的万寿菊,每一款都寓意着喜庆吉祥。儿时的一张全家福照片中,每人身旁都摆放有花果,将家中装扮成小花园似的。
  当时,我的家位于陈村镇永兴的长塘路边,门前的道路是进出年桔重要产地——弼教乡的必经之路,每逢到放寒假,总会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大货车满载着年桔从门前通过,从弼教乡运往外地,这是桔农将产品运到外地贩卖的见证,我们都称之为“运桔”车。当随着除夕夜幕慢慢降临之际,家中鞭炮此起彼伏之际,就会有不少出租车路过门前,花农怀端着用汗水换来的大把钞票,打车从广州、佛山等地匆匆赶回家中的,与家人共度佳节。他们不仅为自己创造了财富,更为城市人带来了新年的喜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年桔的生产和种植更为多元化,品种繁多,除了专门的花农外,家家户户都利用自家的天台屋顶,或者门前空地,种植了不同品种的花草,干起了副业。从米仔兰、山茶花、国兰到现在的桂花、九里香、罗汉松,不同品种都经历过兴衰起伏,代表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喜好,当中尤其以国兰的种植最为长久、最为火爆。国兰,即我们平时所称的兰花,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原来生长在山上的大树底,喜阴不喜阳,不宜长时间暴晒,喜湿但不耐涝,但由于生长缓慢,观赏性强,花期正值春节,深得陈村人的追捧。80年代末期建成的陈村镇第一代住宅小区—百惠新村,地如其名,每条街巷均以花草命名,而且近百户人家住宅楼顶均搭建了阴棚,加盖了遮阳网,种植上各种的兰花,企黑、白墨、金嘴、银边等。同时,应运而生地兴建了邻近的陈村兰花市场,进行兰花交易和买卖,也产生了一个专门从事兰花买卖的职业行当—“兰*”。当时,兰花的价格也如年的楼市一样井喷,一株“银拖”售价人民币40万元,当年的迎春花市上,一株“中华奇”叫价达人民币万元,可谓兰比金贵。
  当时,我家也随大流在家中天台搭建了兰棚,种植了一些兰花,每天浇水、定时除草下肥,成了母亲的必修课,而在每年元旦前后,全家出动替兰花换泥换盆,这样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夏日的兰棚,满眼是一片翠绿,很难感觉到酷暑的存在,当春日的阳光洒遍大地之时,经过精心呵护的兰花会陆续长出花芽,在春节前后慢慢绽放,芬芳满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正是古代诗人对兰花的一种描述,也反映了兰花的独特气质。
  上个世纪90年代中,随着顺德撤县建市,敢为天下先的顺德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八桥五路”的修建成为顺德提速的第一步。同时,随着兰花火热的消退,陈村的传统种植业与经济发展显得不相适应,大面积的农地被征用,部分农民洗脚上田将桔地建成厂房,由于传统年桔种植周期长,效益低,占用地方大,而且花期果期时间短,比不上效益高,产量大而且花期长的外来花卉,蝴蝶兰、大花蕙兰等进口花卉由于观赏性强、花期长、打理方便,开始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市场,花卉年桔的种植从小户自家耕作型开始转变为上规模大片种植,温室培植出现了,花卉世界开始逐渐成型。陈村花卉世界位于佛陈路边,临近禅城,是陈村的重要标志之一,内有大型展馆,花卉大观园,批发市场,并有多家大小不同的花场散落当中,是国内最为大型和著名的花卉品牌,并成为顺德新八景之一。一些进口的花卉品种如蝴蝶兰等也开始在本地培育生产。
  那时候的我正在大学念书,家中的兰棚已经开始残旧,兰花也不在青绿,反倒是每逢放假,都会邀上三五知己,一同与他们畅游顺德,特别是引以为豪的花卉世界,各种说不出名字的奇花异草,造型各异的盆景雕刻,每一件都是一种艺术品,令人爱不释手。当时的佛陈路两旁,均是绿油油一片,布满了各种花场,陈村迎春花市的中心,也从白陈路转到了佛陈路和花卉大道两旁,佛陈路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大道。
  年,陈村花卉迎来了历史的最高峰,当年10月,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世界花卉博览会,世界上各种花卉均展示在小小的一个城镇内的展馆中,吸引了上百万的游客,小镇陈村,从此也载入了花卉发展的史册中。但是,繁华的背后也掩盖不住传统年桔的尴尬,偌大的一次展览中,外来花卉占据超过半壁江山,年桔仅仅出现在展馆的一侧,身影已经逐渐远去,地位也不断在下降。
  时间老人的步伐永不停止,转眼日历已经翻到21世纪,我也从一个懵懂少年进入到不惑之年,家中的兰棚早已拆除,兰花已经干枯多年,留下的只有残盆败瓦。推开窗户,窗外的那一片曾经绿色的花场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载石料的工程车进进出出忙个不停,大型的吊臂机将建筑材料运往十多层高的工地,蓝色的大气球随风飘扬,美名其若“缤纷四季”,但是绿色的春天在何处呢?
  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工业用地、商业用地正在不断蚕食着桔地,桔农赖以生存的花场已经不能养活一家几口,老一辈的桔农逐渐年迈,乘鹤西去,年轻一代或是洗脚上田进城务工,或是改行经营其他产品,桔地的种植面积不及以前的十分之一。脸朝*土背朝天的耕作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高产值的大规模现代农业,罗汉松、九里香等经济型作物的内部冲击成为桔农的一个致命伤,年花只有在春节前后摆放,而九里香、桂花则是一年四季常绿飘香,备受宠爱。但是勤劳的陈村人们永不言弃,“走出去、带进来”,通过技术的改良,设备的更新,年桔花草的种植将会更为广泛,产量也更高。他们相信,绿色代表着生命与健康,红花寓意着繁华和吉祥,在华人足迹遍布全球的时代,人们活动到哪里,绿色就会跟随到哪里。今天,人们的观念在改变,不只是在春节这样的节日,生活中每天都需要绿叶红花的映衬。在绿色环保盛行的今天,绿色植物是人们的必需品,道路绿化、家居园林都是新兴起的行业,道路踩在自己的脚下,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把握好机会,家乡的那一片绿才能延续下去,否则,不进则退,传统的产业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我的家乡陈村,如何把握有利地形,将传统的那一片绿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认识陈村,了解陈村,将我们花乡的美誉传播出去,这,正是我们追寻的目标! 树人学馆致力于阅读推广、中小学生的创意写作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智锋追寻家乡的一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