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回顾设计讲堂期特殊的遇见我
TUhjnbcbe - 2021/4/21 22:44:00

特殊的遇见——我和蝴蝶兰

年3月4日(周四)下午,设计学院设计讲堂第期即《园林植物专题》第二讲在陈瑞球楼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的受邀嘉宾为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明凤教授,讲座主题为“特殊的遇见——我和蝴蝶兰”。除了线下参与的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的8位研究生外,还有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十余位同学报名参加了线上直播讲座。

图1线下参与设计讲堂的老师和同学

图1线下参与设计讲堂的老师和同学

兰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自古以来就有许多鉴赏兰花的诗词歌赋,如孔子家语中寓意君子品行的“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并在国人心目中象征很多美好的事物。明凤教授首先以《朗读者》中的“遇见”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围绕自己与蝴蝶兰的这份特殊的遇见,从了解兰科植物到初识蝴蝶兰、深知蝴蝶兰和相伴蝴蝶兰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展开了本次讲座。

第一部分是“了解兰科植物”。兰科属于天门冬目,是目前已知植物中物种数最多的科,其下包括拟兰亚科、香荚兰亚科、树兰亚科、兰亚科和杓兰亚科共5个亚科多种。在兰科植物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具有一种有趣的拟态现象,即利用独特的花部结构欺骗传粉者,有些甚至会通过分泌挥发性物质吸引昆虫,如厄瓜多尔安第斯山脉的猴面小龙兰(Draculasimia(Luer)Luer)通过色泽、气味与蘑菇相似的花萼、花瓣欺骗苍蝇帮助自己授粉;而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毛瓣杓兰,因叶片深褐色斑点形似受真菌侵染的霉斑,加上花散发出类似腐烂叶片的气味,协同吸引以真菌孢子为食的扁足蝇为自己授粉。

图3兰科植物在进化树中的位置

图4兰科植物的“拟态”现象

第二部分是“初识蝴蝶兰”。蝴蝶兰(PhalaenopsisaphroditeH.G.Reichenbach)为兰科蝴蝶兰属附生兰,花姿典雅,素有“兰中皇后”之美誉,这激发了明凤教授的研究热情。基于花卉市场对蝴蝶兰花色和花型的需求,明凤教授的团队开始了“改变蝴蝶兰”的研究,包括杂交育种、物理诱变和转花发育、花色调控基因等方面的分子育种,并在其后的二十年研究中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如通过CoGy照射改变蝴蝶兰叶片性状;与德国慕尼黑大学GuillaumeChomicki博士合作揭示了在紫外光(UV)胁迫下蝴蝶兰花色相关基因CHSs的功能及系统进化。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蝴蝶兰的花部形态结构,明凤教授还特意带来了两朵新鲜的蝴蝶兰,让大家对蝴蝶兰有了近距离的直观感受。

图5蝴蝶兰的形态结构和解剖结构

图6明凤教授团队的相关研究进展

第三部分为“深知蝴蝶兰”。明凤教授首先通过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将蝴蝶兰的研究现状凝练到一张图中,一目了然,这对同学们理清自己的研究思路,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之后,明凤教授结合文献分享,向大家讲解了近年来蝴蝶兰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为兰科的模式植物,小兰屿蝴蝶兰(Ph.equestris(Schauer)Rchb.f.)的基因组测序结果为蝴蝶兰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关于花质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花色和花型方面,如已经发现了转录因子PeMYB11对蝴蝶兰花色具有调控作用;而对蝴蝶兰花型的研究中发现,OAP3-2/OAGL6-2/OAGL6-2/OPI复合体的形成是蝴蝶兰唇瓣发育不可缺少的。

图7明凤教授展示的思维导图

图8蝴蝶兰相关文献研究进展

最后,明凤教授简要介绍了自己领衔的研究团队仍将“相伴蝴蝶兰”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继续聚焦花色和花型等表型形状的研究,如挖掘唇瓣发育相关的转录因子,培育‘蓝色大花’或适宜组合盆栽的株型紧凑和具缟线、条纹的狭长叶片新品种,满足市场需求。

本次讲座为现场以及线上参与的师生提供了一次高品质的专家讲座及学习交流机会,既较全面地了解了国内外蝴蝶兰相关研究进展,也拓展了同学们的科研思路,必将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本次设计讲堂结束后,明凤教授还应同学的要求,分享了她检索的很多研究文献。

撰稿:李清韵

编辑:卢子豪蒋依林

审核校对:申晓辉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顾设计讲堂期特殊的遇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