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山东省地级市,国家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简称青,旧称“胶澳”,别称“琴岛”“岛城”。是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新一线城市、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国际性港口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幸福宜居城市,被誉为“东方瑞士”。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胶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地处中日韩自贸区的前沿地带;东北与烟台毗邻,西与潍坊相连,西南与日照接壤;青岛因地理位置优越继而年清政府驻兵建置,年德国租借建设港口和铁路,青岛因“一港一路”而兴,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航空港,是实施海上丝绸之路、履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枢纽型城市。
青岛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国海滨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也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青岛作为世界啤酒之城、世界帆船之都,是国务院批准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核心区域龙头城市。截至年,青岛总面积平方公里,辖7个区,代管3个县级市,有1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总人口.4万。
年,青岛地区生产总值.29亿元,增长7.9%,人均GDP达到元。青岛拥有道教名山崂山、栈桥、五四广场、八大关、青岛奥帆中心、金银沙滩、大小珠山等著名景点。老舍、闻一多、洪深、沈从文等名人曾在青岛讲学;驻有山东大学(青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院校。
青岛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也在向世界展示着地方民俗特色文化。
地方民俗勾勒并凸显了青岛一地文化中的城市特色,而青岛能够为世界留下深刻记忆的,也正是囊括了民间传统文化在内的城市特色人文风貌。能够反映青岛一地人文风貌的,远不止于五花八门的传统民间工艺与民间小吃,还有近百年来青岛民间居住形式的里院建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剧茂腔、柳腔;以妈祖为代表的沿海民间民俗信仰及各种民族文化节等。我先介绍一下青岛人在过年的时候的习俗。
青岛过年从小年开始到送年,经过小年、忙年、办年货、年除日、大年、接年、守年、迎年、拜年、送年。它串起春节一个个符号,串起青岛一段历史,串起青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小年青岛农村也叫“辞灶”,是腊月二十三。该节旧俗是送“灶君”上天,傍晚在锅灶上方贴“灶马”,以代“灶王”。晚饭时供奉“糖瓜”,据说能粘住灶王爷的嘴,使“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青岛过小年,包饺子、放鞭炮、烧纸之俗尚存。忙年一进腊月门到小年前后,多在忙年,主要分为收拾卫生、洗浆晾晒、购置新衣、置办年货、单位分年货。扫墙灰、擦玻璃、刷房子、煎鱼、炸麻花、蒸枣饽、灌肉肠、炒花生瓜子、洗澡理发、窗户用粉红色纸糊上,家家忙年。岛城“每逢年,必灌肠”习俗尤在。如今,不少市民春节买一两盆鲜花摆设,如水仙、杜鹃、仙客来、蝴蝶兰等,门上贴“福”字,有的张灯结彩,阳台悬挂一对夜间带闪光的红灯笼。青岛农村忙年,较有特色的如《崂山县志》所记:蒸豆包、做豆腐、蒸年糕、蒸米面、割肉、买鱼、购置筷子。
年货置办年货,分为早期年货、分发年货、自选年货。早期年货,青岛以前过年凭票供应年货,每家每户,半个猪头、五瓶啤酒、五盒前门(香烟)。孩子们最喜欢的年货即20世纪70年代前后青岛最流行的几种老式烟花爆竹:滴答纸、二踢脚、刺花子、刚鞭。20世纪90年代更加讲究烟花爆竹的色彩性、玩具性、美观造型性、多功能性,出现大批新品种,像魔术弹、窜天猴、坦克车……近年,街头出现大型礼炮焰火。分发年货,单位分发给职工成箱的新鲜蔬菜和彩盒包装的熟肉等食品。青岛老字号“万香斋”的五香扒鸡、酱猪头肉、五香包肚、熏鱼,驰名岛城,曾为青岛百姓必备的年货。
自选年货,有的人愿到超市、农贸市场、水产品市场、李村大集选购一些年货。年除日即大年除夕年三十。青岛农村有的上午糊对联、贴窗花、挂灯笼、炕上贴年画,在正屋挂宗谱,摆好供品,炒花生、煎鱼、煮肉。青岛市区和农村,下午做饺子馅、包饺子,饺子里面包上硬币或红枣。接年青岛农村除夕晚6时,人们习惯带着灯笼、香、烧纸到祖坟焚烧,寓意请先辈故人回家过年,叫“接年”。除夕之夜,青岛市区不少人家在十字路口画个圆圈烧纸,是市内祭祖缅怀老人的传统习俗,有的在圈内放些供品焚烧,为故人“接年”、“过年”。
然后我再介绍一下青岛一年当中其他的特殊节日。
元霄节,正月十五,俗称元霄节。这一晚上,吃过饺子以后(过去当地人很少吃元霄),家家户户焚香烧纸,放鞭炮,放焰火。小孩则放滴滴锦。点亮用面粉做的油灯,在屋里屋外各个角落到处照,以驱赶邪恶。大街小巷里的人们,一直闹到半夜仍余兴未尽。白天从正月十五开始,青年们踩高跷,舞龙灯,跑旱船,锣鼓喧天。往往要玩耍到正月十七、八方才停止。进入80年代以来,燃放鞭炮,焰火之风益盛,有的户仅鞭炮一项就花掉了三四百元。区政府亦每年在正月十五晚上举行灯火晚会,燃放礼花礼炮。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早晨太阳未出,庄稼人起来用草木灰在各家的天井、场院里打囤子、画囤梯,预兆今年打的粮食仓满囤平。这一风俗,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消失。农民早晨都喝面条,放鞭炮,焚香烧纸。饭后各家妇女炒糖豆、炒面棋,相传吃了不牙疼。
清明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传说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介子推携母隐于绵山被大火烧死,故一天不动烟火,名曰“寒食”。寒食那天,家家到祖茔添土上坟,祭扫坟墓。清明那天是个玩的日子,小孩放风筝,男女青年荡秋千。解放后,每年在清明节期间,开始植树活动,祭扫烈士陵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谓之“端午节”,据史书记载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含恨投江。富裕人家包粽子,一般人家闷粘米干饭吃。妇女、小孩都配带香袋(用色布缝制成小袋,内装用中草药研制成的香粉),传说可以避瘟疫。小孩在五月初一早晨太阳没出来以前,在手脖、脚脖上拴五彩线,据说可以避蛇咬。初五这一天太阳还未出来以前,男女老少要到田间去拔艾蒿,插在门上可以避瘟疫。还采集榆、柳、桑、槐、曲五种树头,晒干后留作日后治风湿之症。解放后,带香袋、拴五色线的风俗已很少见,但吃粽子之风益盛。
六月六和夏至节这两个节日,主要是农民打下新麦子,用新麦子面粉蒸馒头,上坟祭祖,吃几顿面条,走走亲戚。七月十五,当地俗称为“鬼节”,这天家家蒸馒头上坟祭祖,人们多包饺子吃。仲秋节,八月十五称“仲秋节”,俗称“团圆节”,一年中除了春节外,这是最隆重的节日。当地农民在这一天都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置办酒菜,全家欢聚。晚饭后,摆上月饼、西瓜、水果等,共同赏月。在节前节后走亲访友的也都带上几斤月饼。
冬至节这个节日当地也俗称“鬼节”。下午都到祖茔上坟,晚上都吃饺子,第二天,已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给去世的父母上坟扫墓。
青岛这样美丽的海港城市自然离不开美丽的风景衬托:
飞阁回澜——栈桥当海轮驶入青岛湾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青岛的标志与象征——栈桥。栈桥似长虹卧波,回澜阁熠熠生辉。涨潮时,惊涛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潮退后,赭色岩礁和金色沙滩露出水面,海滩上满是赶海拾贝的游人。每逢风平浪静之时,成千上万海鸥自由翱翔,使美丽的青岛湾充满勃勃生机。
海上第一名山——崂山崂山位于青岛东部,濒临黄海,有“海上第一名山”的美名,以其雄伟、壮丽、奇特、秀丽成为了著名的道教名山。崂山的道教宫观、日出与云海都极富盛名。因此有一句古语说:“泰山云虽高,不如东海崂。”
东海花海——中山公园每逢五月时节,公园里数千株樱花齐齐盛放,花团锦簇、灿若云霞。樱花节期间,郁金香展也同时进行,几十万株郁金香与樱花一同绽放,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此外,园内还有省园博会保留下来的动物园与游乐场,是个放松心情、赏花拍照的好去处。
童话世界——八大关“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八大关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一年四季美景不断。解放前,这里曾是官僚资本主义的别墅区,花石楼、公主楼、元帅楼沿路别具一格、个性鲜明的建筑群,为本已美不胜收的八大关又增添了一丝历史的韵味。交通:青岛大学东院车站乘坐///路在武胜关路车站下车。
五月的风——五四广场五四广场北依青岛市政府办公大楼,南临浮山湾,因“五四运动”而得名。行走于广场中,海水在脚下流过,海风轻拂脸庞,海浪声不绝于耳。广场的标志建筑是“五月的风”,滨海公园、海上喷泉、奥帆中心都是广场的标志景点。结伴漫步于广场,碧海、蓝天、草坪、喷泉,让人流连忘返。
海洋狂欢——极地海洋世界、海底世界白鲸、海豚、企鹅畅游极地海洋世界,在青岛也能感受到地球两端的魅力。如果这些可爱的极地动物还不能让你满足,没关系,我们还有海底世界,它整合了水族馆、标本馆、淡水鱼馆的旅游资源,山中有海,海中有山,让你如置身仙境。交通:青岛大学东院车站乘坐11路在极地海洋世界车站下车;乘坐//在鲁迅公园站下车,步行米。
金色世界——金沙滩金沙滩景致怡人,海滨休闲、娱乐、餐饮、运动、咨询服务等各项旅游功能应有尽有。观海景、做沙雕、乘坐电瓶车游览沙滩海岸线金沙滩水清滩平,沙细如粉,色泽如金,海水蔚蓝,水天一色,有“亚洲第一滩”的美称。交通:青岛大学东院车站乘坐///路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车站下车,转都市观光2线在金沙滩站下车,步行米。
旋转的美景——信号山耸立于青松、绿树丛中,信号山顶处三幢红色蘑菇楼宛如三支熊熊燃烧的火炬,格外醒目。山脚不远处有庄严神圣的基督教堂,山顶有旋转观景楼,青岛的山光水色在这里一览无余。交通:青岛大学东院车站乘坐//路在青岛路车站下车,步行米。
岛城王府井——台东步行街“朝观壁画夜赏灯,购物休闲在台东”,青岛市台东商业步行街,是岛城五大商圈之一。炒年糕、臭豆腐、烤猪蹄、轰炸大鱿鱼步行街以其美味的小吃以及舒适的购物环境、浓厚的现代化气息、旺盛的人气,成为青岛最具特色的商业步行街。
鬼斧神工——石老人旅游度假区在午山脚下,海岸百米处有一块巨石,以手托腮,注目凝神,每天晨迎旭日,暮送晚霞,伴着潮起潮落,不知度过了多少岁月,人称“石老人”。这片美好的海岸,每天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